人生,大多失败,若有成功,也在理想之外——由李白人生所想到的
李白终其一生痴迷于政治抱负、长生之梦、剑客侠行,甚至涉足翻译、旅游之事,可这些执着的追求皆未能如愿;反倒是他从未当作终极目标、仅用以抒怀表意的诗歌,让他跨越千年,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不朽的坐标。
李白终其一生痴迷于政治抱负、长生之梦、剑客侠行,甚至涉足翻译、旅游之事,可这些执着的追求皆未能如愿;反倒是他从未当作终极目标、仅用以抒怀表意的诗歌,让他跨越千年,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不朽的坐标。
唐代是诗歌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,只根据《全唐诗》一书统计,所收录的作者就有2200余人,收录的作品则达到48900余首。
2019年3月20日《温州晚报》刊登一篇陈培培写的《罗浮双塔一块北宋塔碑见证温州佛教传布历史》,此文开头写道:“‘罗列河山共锦绣,浮沉沧海同行舟。’南朝宋时,我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在永嘉郡任太守时,曾乘舴艋舟过瓯江登罗浮山赏景吟诗,留下了如此诗句,将罗浮两字巧
开创了田园诗派,开创了山水诗派,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,使田园、山水成
《韩诗外传》记载,孔子游景山,登高望远,感天地之辽阔,心胸激荡,他对跟随的弟子们说:“君子登高必赋,小子愿者何?”在与弟子探讨志向的过程中,孔子表达所追求的为政理念。“孔子登东山而小鲁,登泰山而小天下”,孟子借孔子登山之事,来说明视野决定认知。荀子亦云:“吾尝
研究中国古代的诗案,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: 第一,史学的研究,将诗案看作史料,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上,探讨这一历史事件的成因与影响;第二,文学的研究,分析诗案中的诗歌如何被创作、阐释、接受与传播;第三,思想史的研究,将诗案看作思想史史料,用福柯“知识考古学”的办法,
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。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创作于出守永嘉和退居始宁时期,集中产生于浙东区域。谢灵运的浙东山水诗呈现突出的个性。首先,这些诗模山范水,极貌写物,代表了唐前山水诗的最高成就;其次,出守的肆意游遨与退居的融入山水,表现出谢灵运追慕隐逸的情怀;再者,
魏晋南北朝啊,说起来真是个异常“热闹”的日子。那时候你要有点手艺,或者命够大,会抓机会——哪怕是拿把刀上阵杀人,也能风生水起。可说到底,不管你有多少能耐,门第出身还是一层不可跨越的天花板。士族的孩子从一出生就铺上了锦绣大道,寒门要想出头,难于登天。历史总是这样